爱新觉罗•阿巴泰(1589–1646),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满洲正蓝旗人,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氏。他是清朝开国重要将领,初封贝勒,晋封多罗饶余郡王,谥号“敏”,乾隆年间入祀盛京贤王祠。
______
一、早年征战与出身
阿巴泰生于万历十七年(1589),其母地位较低,影响其在宗室中的排位,但他早年即显军事才能。
* 万历三十九年(1611),23岁的阿巴泰首次率军远征东海窝集部乌尔固宸、穆棱二路,俘获千余人而还。
* 天命年间,随努尔哈赤征明,参与攻克抚顺,并招降明将李永芳(后成为其女婿)。后征讨扎鲁特部,斩酋长昂安,解科尔沁之围,屡立战功。
______
二、皇太极时期的战功与挫折
皇太极即位后,阿巴泰因出身与性格屡受压制,但战功卓著:
* 天聪元年(1627):因宴席座次低于诸弟侄,公开抱怨“耻与子弟同列”,遭代善等贝勒斥责,罚没财物。折射其虽战功赫赫却因出身偏房而地位尴尬。
* 天聪三年(1629):随皇太极破明军,克龙井关、汉儿庄,败袁崇焕于广渠门外。虽因战术分歧被议罪,但皇太极以其“非怯战”宽赦。
* 天聪五年(1631):执掌工部,但因不善政务遭皇太极批评,其志仍在战场。
* 崇德七年(1642):以“奉命大将军”率军深入明境,自黄崖口入边,破蓟州、河间、兖州,擒斩明鲁王朱以派,克城88座,俘获人口牲畜92万、金银220余万两,战果辉煌。
______
三、性格与地位矛盾
阿巴泰一生陷于战功卓越与政治地位失衡的矛盾:
* 爵位停滞:皇太极称帝时,其弟多尔衮、多铎及侄豪格均封亲王,阿巴泰仅封“饶余贝勒”(郡王爵低两级),屡因小过受罚(累计超10次),但始终未削爵,因皇太极需其战力又忌其出身。
* 忠诚与牢骚:他一面发牢骚怨待遇不公,一面竭忠征战,其子岳乐(安亲王)后成康熙朝名将。
______
四、顺治朝与晚年
*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后,阿巴泰晋封多罗饶余郡王,率军镇山东剿寇。
* 顺治三年(1646):病逝,享年58岁。康熙十年追谥“敏”,乾隆十九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______
阿巴泰生平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影响与成就
万历三十九年(1611) 首征东海窝集部,俘千余人,崭露头角。
天命八年(1623) 征扎鲁特部斩昂安,巩固蒙古联盟。
天聪三年(1629) 破明军于广渠门,助皇太极逼退袁崇焕。
崇德七年(1642) 任奉命大将军破明,克88城,俘获百万计。
顺治元年(1644) 晋封多罗饶余郡王,清入关后首批郡王。
顺治三年(1646) 病逝 谥“敏”,配享太庙。
______
五、历史评价
* “骁勇善战,小错不断,大节无亏”:虽政治智慧不足,但毕生征战为清开国奠定基础,其功绩受康熙、乾隆两朝追崇。
* 家族传承:其子岳乐继其志,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功勋卓著,家族墓园位于北京石景山隆恩寺,世称“饶余亲王坟”。
______
阿巴泰的一生,是清初宗室将领的典型缩影:以战功搏地位,以忠诚换荣辱。他未能跻身权力核心,却以铁骑踏出清朝开国之路。
撰稿:艾古石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