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清代玉牒形制概述(二)

本文发布于:2021-11-24 08:24:20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清代玉牒形制概述(二)

清早期玉牒使用黄红云缎包袱包裹,宗室用黄云缎,觉罗用红云缎。乾隆三十二年起在云缎包袱四角增画泥金流云,中心画泥金团龙,配牙质别子,更显华丽尊贵。每届纂修玉牒使用的包袱数量、尺寸不一。如咸丰七年纂修玉牒,领用四丈二尺黄云缎四十八匹、大红云缎六十六匹,所用别子折合象牙共计一百一十三寸一分九厘见方,相当于二十八斤四两重。


大玉牒页面长85到90厘米、宽45到50厘米,厚度随每届纂修篇页不同,最厚的将近1米、重达百斤。如此巨大的皇室族谱,显然不便日常翻阅,庄重的规格主要体现出对血脉正统的尊崇。

大玉牒正本多为包背装。自同治时期开始不再包裹书脊,而是将书页折叠,对齐打眼,用长纸捻或麻绳固定后,三边裁齐,再加装封面、封底。如果在这种装帧形式基础上再打眼穿线,就成为标准线装。毛装是用纸捻将书页连同封面一起装订,不裁齐三边,而“无包背”玉牒四边整齐,明显区别于毛装。这种装帧形式介于线装和毛装之间,这一时期的大玉牒装帧形制无法准确定义。

大玉牒幅面很大,且成书厚度逐年递增,装订困难,而保存至今装订依旧紧实、工整。普查时发现有些厚本玉牒先分为数层穿纸捻固定,最后再用一根粗线麻绳整本穿起。所用纸捻也并非纯是纸质,有的纸捻内还包裹了数十根捻在一起并浆过的细线,初步判断为棉线,这种做法使纸捻韧性得到明显提升。

玉牒多以绫子作为封面,绫子细薄、轻柔,上有平纹、回字纹、万字纹、云、龙、鹤、花等图案。宗室玉牒封面为黄色,觉罗玉牒封面为红色。封面上角贴签,签上画方框文武线,墨笔书写卷名,贴签颜色与绫子一致,满文玉牒左侧装订、右侧翻开,长签贴于右上角;汉文玉牒右侧装订、左侧翻开,长签贴于左上角。此外,还有少量玉牒使用绢、纸作为封面,纸质封面为宣纸托裱染色而成,上无花纹图案。

清早期制做大玉牒使用白鹿纸,白鹿纸精细莹滑,将三层纸托成一张,砑光后使用,成品纸张坚实挺括。随着玉牒篇页增加,三层托裱的纸张成书太厚,难以翻阅抖晾,而且容易受潮长霉,不利于长久保存,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用金线榜纸,不再托裱三层,直接书写使用。

金线榜纸也称泾县榜纸,产自安徽,因“金线”发音与“泾县”相近,档案中常把“金线榜纸”和“泾县榜纸”混用。金线榜纸纸幅较宽,棉质纯厚,纸色精洁,白度较高,比白鹿纸更加“贵重”。玉牒改用金线榜纸,单层即可直接书写,更利于永久保存。

玉牒使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墨笔楷书抄写。玉牒内页版式按内容分为直格(竖格)和横格两类,画朱丝栏。直格表示第次,每页15列直格。横格表示辈分,每页11至18横格不等。到了清末,18格已不够续写,在溥仪小朝廷最后一次纂修玉牒时加了2格改为20横格。

小玉牒幅面较小,单册厚度多在2至5厘米之间,正本供皇帝御览,副本为誊写之用。小玉牒为四眼包角线装,穿线采用黄红丝绒线,书脊两角处包绫锦。小玉牒正本配有四合函套,所谓“四合”是将书的“前后左右”四面保护,上下两边露在函套外。四合套为厚纸板外包绫子制成,厚纸板为数十层合背纸,函套颜色与玉牒封皮一致。函套封面右侧贴签,书口一侧有两个别子用于固定书套,所配别子为牙质,雕刻精美花纹,颜色有红白两种。小玉牒内页栏线分朱墨两色,文字分满文和汉文两种,墨笔抄写。

清代“恭缮”玉牒时就以永久保存为目标,选用最好的纸张,外裹包袱皮或函套保护,专门定制转运、存放装具,注重保存环境管理。

通过对一史馆馆藏玉牒普查发现,玉牒正本保存状况较好,未见严重破损,主要问题是纸张局部颜色变深呈斑点状,斑点分布不均匀,通常三层托裱的纸张比单层纸张出现更多斑点。普查也发现个别玉牒副本、稿本已出现絮化、霉变、污染、褶皱、粘连等病害,有的封皮缺失,甚至出现散叶、缺叶,仅凭文字记载内容一时难以辨别其纂修朝代,显然副本、稿本用料和保管状况与正本有明显差距。

清代玉牒保存至今,封皮颜色艳丽,纸张挺括细滑,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造纸技术、考究的装裱技艺,更离不开历经数百年不曾间断的抖晾、修补等日常维护。

清代玉牒内容纂修严谨,制做用料考究,装帧精美,体现了清代宫廷档案编纂及书籍制做的最高标准。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礼法森严,正统皇室血脉承袭是皇帝执政的礼法基础,玉牒不仅是记录皇族世系的珍贵档案,更是清代维持稳定统治的有力保障。若只为保存信息小玉牒就能胜任,且保存、查阅等实用性方面小玉牒明显优于大玉牒。而清代皇室,即便到了经济拮据的晚清时期,仍然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大玉牒,且制做大玉牒不考虑实用功能,装帧形制力求严正庄重,即便不知大玉牒所载内容,仅看外观便能给人深沉宏大之感,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

清代玉牒所载信息是研究清代皇族人口及宗室关系等历史问题的重要凭证,其独特的装帧形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深厚底蕴。清代玉牒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了解玉牒的纂修过程,掌握玉牒制做工序和所用物料,理解其装帧形制内涵,对开展玉牒保护和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