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新闻

【转载】杰出的封建君主——康熙(上)

本文发布于:2023-08-10 09:10:34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王思治

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54日)。他八岁即帝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1220日)去世,年六十有九。

康熙帝玄烨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他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目光敏锐,从青年时起就敢于有所作为。他在位六十一年,前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经过对内对外的长期斗争,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终于最后完成了。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康熙集中精力孜孜以求治,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社会经济因而从清初凋弊状态中得以复苏和发展,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他被清人称誉为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创之主。康熙一生的活动,取得了巨大的历史业绩,留下了引人注目的历史篇章。

亲政前后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元旦,清宫内一片冷清肃静,每年举行的贺朝大典,因皇帝身体不适免于举行。翌日(初二),顺治帝福临病发,他染上了当时认为十分可怕的出痘之症(天花)。初六日,福临病势垂危,召原学士麻勒吉、王照至养心殿,命撰遗诏,一一自责,定皇三子名玄烨,年八岁,立为皇太子。以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翌日(初七)子夜,福临逝世,年仅二十四岁。颁遗诏于天下。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康熙元年(1662年),尊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为太皇太后。

玄烨在福临诸子中所以得立,是太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选择决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玄烨已经出过天花不致再象他父亲那样,因为这种可怕的疾病而早逝。但他的脸上却留下了不太显眼的痘痕。在他成年以后,麻脸并未影响他的威仪,一位常常见到康熙的传教士写到:“他威武雄壮,身体匀称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两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圆略带鹰钩状,虽然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痘迹,但并不影响他英俊的外表”

康熙二年二月,玄烨生母佟氏去世,年二十四岁。幼年皇帝由祖母太皇太后抚育。十分能干而又有政治远见的孝庄文皇后,为教养康熙早日成立,费尽心血,“这孩子是立于他祖母的影响之下” 。即使在康熙亲政以后,太皇太后仍时时告诫他勿忘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心裁决康熙对于祖母的教诲奉命惟谨,他刻苦练习百般武艺,弓马娴熟,能开强弓,无论徒步和骑马,立定射击或快跑射击,他都能左右开弓。箭射飞禽走兽,很少虚发。各种武器,包括人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他都件件精通。就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火器,他也能使用自如。康熙身为表率以重武,继承其列祖列宗骑射开国的尚武精神,为的是使八旗劲旅常备不懈,以确保清王朝的统治。孝庄文皇后又作书勉励他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一人临其上,故须深思如何得民心,方能得国之道。只有使四海安居乐业,清王朝的统治才能绵历数于无疆。所以为君者应当宽裕仁慈,温良恭敬,慎乃威仪,慎尔出话,夙夜恪勤。孝庄文皇后期望康熙光大祖宗基业,如此,她才不会内疚,心有不安。孝庄文皇后的谆谆教诲与勉励,对康熙一生的行政设施,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他后来常常对臣下说,臣无祖母无以成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康熙自幼受其祖母的教养,祖孙二人感情甚笃,而他对其祖母更是敬礼有加,谨慎爱护,备尽孝道。

清制:母后不得预政。在康熙亲政以前,朝政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中,逐渐形成鳌拜欺凌幼君,结党擅权的政治局面。

鳌拜专权跋扈,时常在康熙面前施威震众;或高声质问,或呵责部院大臣。凡事在家定议后施行,稍忤其意者辙置之死地,曾矫旨诛杀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

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玄烨十四岁。辅政大臣索尼上书云:世祖章皇帝(福临)亦十四岁亲政,今上年德相符,奏请请亲政。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康熙躬亲大政。辅政大臣仍行佐理。

鳌拜根本不把业己亲政的康熙放在眼里。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鳌拜议事多不合,积怨成隙。鳌拜加以不愿归政罪名,论其怨望,“有异志”,应凌迟处死。康熙知鳌拜等怨苏克萨哈数与争是非,积以成仇,与其党斑布尔善等构成其罪,必欲置之极刑,坚执不允所请。鳌拜竟然气势汹汹与康熙强争累日,竟将苏克萨哈处绞,诛其族。康熙深感鳌拜欺朕专权,恣意妄为,决意清除鳌拜集团。然而,鳌拜党羽遍布内外,若明降谕旨,外廷拿问,恐不免激生事端。康熙不露声色,用小内监习布库(摔跤角力),擒拿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谕令议政王大臣严勘鳌拜及其同党。清除鳌拜及其同党,是康熙亲政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清初一大案件。其时,康熙年仅十六岁,少年皇帝果毅决断,遇事沉着冷静,敢作敢为的魄力,在有清一代受到了高度的称颂。

清除鳌拜集团之后,康熙立即发布上谕说:朕夙夜图治,切念民生艰难,必加意抚绥,各俾安居乐业,乃成久安长治之道。为此,严令禁止鳌拜专权时内外官员嘱托行贿,苟图倖进之风,以后务须洗心改过,恪守法纪,否则定行从重治罪,决不宽贷。对贪官污吏肆行朘削,以致百姓财尽力穷,民不聊生,康熙痛加申斥。为了整肃官方,他谕令大学士、尚书及三品以上官员,自陈优劣;三品以下官员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详加甄别具奏。督抚大吏由吏部查明任内功过,称职与否,详加甄别具奏。对一些官场恶习,如大小文武官员,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以馈送亲友,康熙认为,此等违法妄行,好生可恶。命令以后著永行严禁。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鳌拜紊乱朝政,以致吏风颓坏而采取的。

清除鳌拜集团之后,康熙才真正掌握了实权,开始了他励精图治,完成国家统一,对清王朝来说乃是守成而兼创业的宏伟事业。

完成国家统一

康熙虽然期望长治久安,但他亲政之初清王朝的统治尚未稳定,国家还未实现统一,他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南方有业已坐大的三藩割据势力;东南海上有台湾郑氏抗清力量;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民族分裂势力正在日益发展;东北黑龙江流域沙皇俄国的侵扰已达数十年之久。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最大的威胁的首先是三藩。亲政伊始的康熙,对日益嚣张的“三藩”势力,忧心忡忡,日夜难安,他说: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清军入关后,三藩竭力效劳于新主,是镇压农民军和抗清力量的急先锋,并因此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辅政大臣鳌拜执政期间,他们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云南的吴三桂是三藩中力量最强者,他有功于清也居三藩之首。吴三桂盘踞云南十余年,云贵督抚也要受其节制,知县以上官吏,令投身藩下蓄为私人。他有权选授官吏将领,吏兵二部不得犁肘,号为西选,“ 西选官吏遍天下”。当时,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索饷,稍有迟绌,动辄连章入告,挟持朝廷,用钱也不受稽核。他们各自横掠一方,广征关市、榷盐,重敛,甚至潜行海外私贩,肆行无忌三藩已发展成为封建地方割据势力。吴三桂乃久经沙场的宿将,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所部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万二千人。其时,满族善战的开国诸王和著名将领多已故去,吴三桂自以为天下无敌21,视年轻的康熙乳臭未脱,更非其对手,因而有恃无恐,久著异志,密计反叛,分裂中国,与清廷南北分庭抗礼,称帝南方。

年仅二十岁的康熙,鉴于历史上藩镇强大,尾大不掉,势必与中央政权抗衡,屡屡称兵作乱,危害国家统一,因而认为必须撤藩。他说:朕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22。 又说:朕以三藩俱握兵枘,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故决意撤回23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尚可喜因年老请归辽东,以其子尚之仪嗣封留镇广东。康熙不允,趁此令其撤藩归辽东。吴三桂、耿精忠获悉后,于七月间分别上书请撤藩,以试探康熙旨意。康熙下廷臣议,诸王大臣慑于吴三桂的军威,皆主勿撤;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撤藩。康熙力排众议,断然下令撤藩,他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24。 果然,撤藩令下,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举兵反,主力出贵州,掠湖南,分兵攻四川,发布檄文,四方诱煽。各地总兵、提督纷纷倒戈投吴,数月间六省皆陷。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也起兵响应,半个中国又陷入战火,形势十分险恶,清王朝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当吴三桂的反讯传至京师,举朝震动。一些大臣被吴三桂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大学士索额图竟然请诛主张撤藩诸臣,以谢三桂。康熙却不诿责于人,谕曰:“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立即进行全面军事布署,决心讨平叛乱。吴三桂子额附吴应熊长期居住北京,朝政纤悉,旦夕飞极25。康熙下令将其逮捕26, 不久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这是吴三桂始料不及的。他原以为康熙不致处死其子,以便留有回旋余地。当吴应熊被处死的消息传到吴军,吴三桂正在进食,闻讯大惊,推案而起,说:上(康熙)少年乃能是耶!事决矣!27 始知低估了少年皇帝,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气焰因而大挫。康熙后来说:三藩叛逆吴三桂,轻朕谓乳臭未脱,及闻驿报神速,机谋远略,乃仰天叹曰:休矣!未可与争也28。 康熙十四年四月,藩三桂授意达赖喇嘛上奏康熙云:若三桂力穷,乞免其死。万一鸱张,莫若裂土罢兵29。康熙对此分裂中国的建议,断然拒绝,痛加驳斥,谕曰:朕为天下人民之主,岂容裂土罢兵!但(三桂)果悔罪来归,亦当待以不死30。康熙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毅然命将出师,进行征讨,经过八年战争,终于平定了叛乱。

“三藩”战争对年轻的康熙是一次严重的考验。几年来,他常常深夜难寐,在题为《夜半》的诗中,康熙抒发自己的心情说:夜半无穷意,心为念万方。他的心牵挂这数千里外的各个战场。另一首题为《夜至三鼓坐待议政大臣奏事有感而作》的诗云:午夜迢迢刻漏长,每思战士几廻肠。海东波浪何年靖,日望军书奏凯章。他为取得平叛战争的胜利,劳心焦思,日以继夜。康熙从战争中得到锻炼,表现出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各战线清军的指挥,常常先命前线将领和督抚提出意见,再命议政王大臣或九卿会议具奏。对一些关系重大的战役,则谕令前线主帅绘制敌我双方营垒形势图进呈,在反复研究战场形势图之后,决定作战方略31。 其时,每日军报三四百疏,(康熙)手批口谕,发緃指示,洞的中窾。遵命老罔不摧敌,违抗者罔不鈍衄32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就“三藩”战争的全局而言,正如康熙后来经常提到的那样,的确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康熙注意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从战争学会了战争,成长为杰出的统帅。

“三藩战争”对清王朝来说是生死存亡之战。在取得胜利之后,群臣纷纷上疏请上尊号,说天下荡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33。康熙对这类溢美颂扬之词,却不以为然,断然不允。他反复告谕诸王大臣,说明不允上尊号的原因:其一,平定三藩叛乱,若以为摧枯拉朽,容易成功,则辞过其实34故决非皇帝一人功德所致;其二,吴三桂初叛时,散步伪札,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厘所致35。吴三桂在讨清檄文(即所谓“伪札”)中声称,夷君无道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华冠裳。三十年(顺治元年至康熙十二年)来,他隐忍艰晦以待时,而今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也!爰率文武,共谋义举36。提出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华之乾坤。吴三桂以民族战争相号召,假以大义,各省相率叛清。康熙从这一事实中认识到,其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清王朝的统治尚未深得人心,吏治未能厘正所造成的。是清军入关清王朝建立后民族压迫政策所带来的后果。他能从叛乱中反躬自省,并对政策进行调整(见下面),表明康熙不愧为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三,正因为如此,康熙一再表明,他所关心的是八年战争,生民涂炭,师旅频于征调,被创者未起;闾阎敝于转输,困苦未苏。且因军兴不给,裁减官员俸禄,及各项钱粮,并增加各项银两,仍未复旧,每一轸念,甚歉于怀37。总之,三藩战争已使国家元气大伤,满目疮痍,康熙告诫诸王大臣说: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纪38。故而“上尊号一事,断不可行,乃朕实意非粉饰之词也”39。他指出,当务之急乃是恤民养民使兵民得以休息永消异日之隐忧。为此,必须荡涤烦苛,维新庶政,大沛宽和之泽,冀臻喣之风40。所以君臣之间必须益加修省,整肃吏治,大小官吏人人廉洁守法,关心民瘼,以恢复国家元气,共致天下太平。康熙说,倘能如此虽不上尊号,而令名实多。他强调必须务实,反对崇尚虚名,否则实可耻也41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又进行了统一台湾的斗争。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明天启元年(1624年),台湾被荷兰人侵占。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则把台湾与祖国大陆重新统一起来。尽管他们彼此的立场不同,但对中国历史都做出了伟大的建树。

“三藩”叛乱时,郑经(郑成功之子)通使福建耿精忠。继而复猖獗海上,一度占据泉州、漳州、潮州、惠丰等地。康熙决意消除沿海兵燹。在三藩战争即将结束时,他就如何进兵台湾咨询廷臣。42众人认为,“海洋远险,风涛莫测,长驱制胜,计难万全。”故而多持反对态度。康熙认为,如果不解决台湾问题,则沿海兵民弗获休息43。他又一次力排众议,做出进兵台湾的决断。于是据李光地的推荐,于康熙二十年七月,起用原郑芝龙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44以施琅“深知水性贼情,专畀以进剿海逆之责”45积极进行军事准备。

康熙鉴于清军不习海战,且战舰不多,因此对台湾的方针最初是循于招抚,不事轻剿,希望不以战争手段统一台湾。然而郑经却一心想长期盘踞海外,居然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46。郑经死后,子郑克塽继为延平王,年幼,大权操在部将冯锡范、刘国轩等人手中。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刘国轩致书福建总督姚启圣,向清廷提出了荒谬的条件,即所谓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47。公然要求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等同外国。康熙断然驳斥了将台湾等例外国的无理谬说,指出郑氏所部“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48,明确回答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台湾郑氏的错误立场,康熙以招抚为主的方针难于实现,于是决计进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制造战舰,训练水师,后勤供应也已就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水师二万余人,大小战舰两百余只,进取澎湖。澎湖郑氏守将刘国轩,统领大小炮舰两百余号,水军二万余人迎战。自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两军展开激烈的海战,炮火石矢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施琅左眼被火器击伤,仍指挥所部分路奋勇进击,抵死戮力击杀;刘国轩亦率队并力死斗,郑军终于战败。清军一举攻占澎湖,刘国轩乘小快船逃回台湾。

澎湖大捷,清军击毁敌舰及郑氏战败自焚者共计两百余只,击毙将军以下各级军官三百余员,杀伤及郑军自焚战舰跳海溺死者共一万二千有奇,尸浮满海。郑军力屈降者五千余人。清军死伤官兵二千余人49

清军攻占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氏军事力量损失惨重,台湾兵民闻风俱各解体,风声鹤唳,已无力再战。闰六月初八,郑克塽、刘国轩遣人至澎湖施琅军前,表示愿意纳款投降。兵部不允,票拟知道。福建总督姚启圣奏请应允招抚。康熙决定颁敕招抚,他说:若不允其投诚,则彼或窜处外国,又生事端,不若允之为善”。50康熙在敕谕中说:朕体上天好生之心,普海内外,俾各安全,为了避免双方战斗伤亡,特颁敕旨,前往开谕。宣布: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51七月二十七日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各将印册上缴施琅,向清军投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水陆官兵船只抵达台湾鹿耳门,刘国轩等文武官员迎接,施琅宣布皇仁,赏赐投诚人员,台湾与祖国大陆重新统一起来。康熙封郑克塽为汉军公、冯锡范、刘国轩为汉军伯。任命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官,勉励他尽职以副朕怀52

台湾统一后如何进行管理?又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大学士李光地竟然提出招来红毛,畀以其地53。将祖国领土台湾奉送给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施琅则力主台湾不可弃,奏请设官兵镇守,他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城永固边围54康熙对外国人(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素来存有戒心,他早就说过外国人不可深信55。在讨论台湾弃留时,康熙指出,台湾对海防关系重大,弃台的主张,是不筹天下之形势,以求国家万全之道。他下令: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56。根据康熙的命令,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率兵八千驻防台湾,隶属于福建省。台湾的行政建置从此完全与内地划一。

台湾统一后,群臣又一次请上尊号,康熙再一次不允。

在统一台湾之前,清廷厉行海禁迁海令,严申片板不准下海,将海岛和沿海居民尽迁内地,使许多人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当时,通海的罪名可立至杀身之祸家破人亡。迁海令海禁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台湾统一后,康熙派员前往广东、福建开海界,沿海居民得返故土,各安耕获,乐其生业,深得沿海百姓的欢迎。

平定三藩叛乱和统一台湾之后,康熙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北方。

当时,沙皇俄国扩张主义者,派遣哥萨克远征军,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已达数十年,并在我国领土上修筑了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作为侵略据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我国达斡尔等边境居民深受其害。白山黑水是清朝祖先龙兴发祥之地,康熙自然不能允许这种威胁的存在。他说:罗刹(沙皇俄国)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境之民不获安息。朕亲政以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情性57。积极准备反击沙皇俄国侵略军。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康熙组织了两次收复祖国领土的雅克萨之战,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一年,因三藩战争结束,康熙前往盛京(沈阳)谒陵。事毕,他到吉林祭长白山,“欲巡视边疆,远览形胜,省睹祖宗开创之艰难”58。进行实地考察,为部署反击俄国侵略军作准备。吉林是船厂所在地,能造一种特殊结构的船,装上索具,能航行东北几百里,出没于这里河川之中。这种船是为了对付来吉林盗捞珍珠的俄罗斯人用的59。康熙率二百多只船,由吉林出发,溯松花江而上,航行至乌拉(今吉林永吉县乌拉街),由于江水暴涨,只得返回。康熙派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等到雅克萨一带侦查,使作战将领了解实地情况。由于路程遥远,沿途人烟稀火。后勤供应困难,康熙下令进行认真的准备工作。清政府调集军队,修筑了黑龙江城(瑗珲),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派大学士伊桑阿带领工匠到乌拉大规模兴建战船,开辟由乌拉到黑龙江城的驿路,传递军情,储备粮食,等等。康熙一面下令备战,另一面仍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使俄国侵略军能撤出中国领土,为此进行了多次的努力。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康熙谕令理藩院尚书阿穆瑚,行文尼布楚沙俄守军,指出:“鄂罗斯罗刹等,无端犯我索伦边疆,扰害虞人,肆行抢掠”,又收匿逃人,过恶日甚朕不忍即遣大军进剿,屡行晓谕,令其自释过愆,速归本地但罗刹执迷不悟,反遣其人肆行焚杀。希望他们送还逃人,急回本地,则两相无事,于彼为益不浅。倘犹执迷不悟,留我边疆。彼时必致天讨60。俄方对清政府的行文根本不予理会,反而积极备战。翌年(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康熙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尽刈雅克萨一带禾田,目的是使“罗刹不久自困,”难于久留,可以不战而促使其自行撤回本土。同时派遣人员宣告俄方,令其撤军,指出:尔等据我雅克萨、尼不潮(尼不楚),多历年所,屡令撤还,迁延不去,且收我逃人,侵我边民,今大兵水陆尽剿,尔其远退以保余生61,俄方仍然置之不理。于是康熙决计进兵雅克萨。可是,廷议时征剿罗刹,众皆以路远为难,康熙毅然独断,兴师致讨62。发布谕令曰:“鄂罗斯入我边塞,扰害鄂罗春(鄂伦春)、索伦、赫哲、飞牙喀等处人民,抢夺其家口,虽屡肆凶残,朕不忍遽兴兵革,故未即发大兵征讨,数遣使晓谕。鄂罗斯恃其辽远,仍复抗拒,并侵犯我边疆鄙之人,肆虐不止,用是遣大兵直抵雅克萨城。”63说明了在多次晓谕而遭俄方拒绝之后,才不得不派兵反击。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黑龙江城清军紧张准备出征,为了保证战则必胜,康熙命令再抽调军队增强前线兵力,任命都统彭春为统兵大臣,统一指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各路军兵。是年夏,准备就绪,清军向雅克萨进军。康熙为了再一次争取俄国侵略军撤离雅克萨,在清军进发之前,三月,他直接致函沙皇说,只要俄方有明确复文或愿意谈判,朕即令征讨之大兵停止前进,撤致边界地方。如此,则边境地方永得安宁而无侵扰之忧,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64明确提出与俄国政府进行谈判。清军包围雅克萨后,统兵大臣彭春遵旨致书雅克萨俄军,说明皇上不忍加诛洪恩,要他们撤出,但罗刹恃巢穴坚固,不肯迁归65且出言不逊。五月二十五日黎明,清军以神威将军炮轰城,发起猛攻,俄军不支,守将托尔布津向清军投降,清军收复了雅克萨城。彭春、萨布素遵照康熙的命令,将俘虏的俄军及妇女儿童七百余人全部遣归。托尔布津宣誓不再侵犯中国领土重返雅克萨。清军焚毁雅克萨城,撤回到一千多里外的瑷珲。

注:

①魏特著《汤若望传>记载,顺治帝福临立皇太子过程是:“一位续位的皇子尚未诏封,皇太后立促皇帝作这一件事体,皇帝想到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见解,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选择一位继位者”。(第325页)可见,是孝庄文皇后坚持立皇子为帝。

②孝庄文皇后之所以选择玄烨,未立其兄福全,据《汤若望传》记载:“当时为促成这-一决断所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大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的。那位年龄较长的皇子(指福全),尚未出过天花,时时都得小心着这种可怕的病症。”(第325326页)

③白晋:《康熙帝传》。《清史资料》第1辑,第19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康熙五十岁时,另一位传教士对他状貌的描写是:“皇帝中等人才,是位慈祥、稳重、举止端庄的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与众不同,能够立即分辨出来,这是由于他想使自己的容态和举止,让人一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今日君临于中国的鞑靼族君主,年近五十岁'、‘身材魁伟'黑黑的大眼睛,鼻子稍高,黑色的连鬓胡须很厚密,几乎没有下髯,脸上有点痘痕,普通身材。耶稣会士李明曾这样描绘中国皇帝康熙的风度:“据我所见,皇帝人材比普通入稍高,堪称姿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晴比普通中国人小些,嘴美,颐和蔼,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象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南怀仁:《鞑靼旅行记》,《清代西人闻见录》第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④康熙生母佟氏孝康章皇后,大子太保一等公赠少保都统佟图赖之女。佟氏本汉军,乃辽东巨族,其先世居佟佳(佟佳江),擅业商,以贸易迁开源,后迁抚顺。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占抚顺,佟图赖随其父佟养正投归后金,隶汉军,为佟养性属下。佟氏家族先后投归后金者二干余人。康熙二十七年,佟图赖子佟国纲疏言:“臣先世氏系满洲,曾蒙太祖皇帝(努尔哈赤)谕令与佟佳氏之巴都里、蒙阿图诸大着考订支派,叙族谱,今仍清归满洲,”(《国朝者献类征》卷42《佟图赖传》。又见《国朝先正事略》卷2《佟襄勤公事略》)佟国纲自认满洲,下部议,以佟姓官职甚多,仍应隶汉军。康熙因其生母之故,推恩所生,命佟氏家族中佟图赖子佟国纲一支改隶满洲。“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康熙)命改佟佳氏。后族拾旗,自此始”。(《清史稿》卷214心孝康章后传》)

⑤魏特:《汤若望传》第497页。

⑥《清史稿》卷214《举庄文皇后传》。

⑦白晋:《康熙帝传》。《清史资料》第1辑,第167页。

⑧同⑥。

⑨《清圣祖实录》卷23,第3页。

⑩同上,卷23,第1718页。

⑪同上,卷29,第4页。

⑫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1,第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⑬昭梿:《啸亭杂录》卷1《圣祖拿鳌拜》条记载:“余尝闻参领成文言,国初鳖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鳌拜)尝托病不朝,要上(康禀)亲往问疾。上幸其第,入其寝,御前侍卫和托公见其貌色变,乃急趋其榻前,揭席见刃。上笑日:“刀不离身乃满族故俗,不足异也”。因即返驾。以奕棋故,召相国索额图(索尼之子)入谋画。……声色不动而巨慝,信难能也”。(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于此可见康熙在青年时临大事就不张皇失措,沉着冷静。索额图与谋计擒鳌拜,故康熙十六年九月《谕大学士索额图》开头即出:“卿首膺机密之重,素著辅弼之猷”。《圣祖御制诗文集》 1集,卷6,第17)就是指此面说的。

⑭《圣祖御制文集》1集,第6页,《谕吏部》。

⑮同上,第8页,《谕吏兵刑三部》。

⑯同上,第7页,《谕户部》。

⑰《清圣祖实录》卷154。

⑱清入关前,明将孔有德、歌仲明、尚可喜先后降清。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降清。四人均被封为王。清军攻占北京后,在向南方和西南进军中,吴三桂攻四川、云南,孔有德攻广西,尚可喜、耿仲明攻广东。顺治九年(1652),孔有德被农民军李定国败击,受困桂林,自杀,无子爵除,所部由其婿孙延龄率领,晋广西将军,耿仲明于顺治六年死于江西道上,由其子耿继茂袭靖南王爵。清军掠定南方后,三王留镇。吴茂桂镇云南,尚可喜镇广西,耿继茂移镇福建、继三死,其子精忠嗣。吴、尚、耿称为三蕃。三藩势力日炽,早有人奏劾,“御史郝浴、杨素蕴、庆阳,知府傅弘烈,先后奏劾其不法,而朝廷固怀之以德,晋封亲王,子尚公主”。(魏源:《圣武记》卷2《康熙助定三藩记》)

⑲魏源,《圣武记》2卷《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⑳《平定三逆方路》卷1。

21)刘健《庭闻录》卷4云:三桂自负才武不世出,地险财富,所属察军及西迤诸镇将军健率,皆百战之锐,素得其死力,即他直省,平日所植党。兵起当天不从命,且开国诸宿将先后构故,无足抗颜行者,遂决计反”。

22)《清圣祖实录》卷99699页。

23)同上,卷99,第8页,又见《康熙起居注》,第71页。

24)《清史稿》卷269《明珠传》。又见昭梿《啸亭杂录》卷1《论三逆》。

25)魏源:《圣武记》卷2《康熙平定三藩记》上。

26)吴三桂反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人心惶惶。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北京有以杨起隆为首的八旗奴仆起事。杨起隆起义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很快被清廷所镇压。康熙谕兵刑二部说:“近因逆犯杨起隆祚称朱三,煽惑愚民,潜谋不轨,陆续缉获,俱经审明正法”。(《圣祖御制文集》1集,卷4,第89)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2,《伪朱三太子案》记载:“伪朱三太子一案,在康熙初三藩叛正之时。其人实名杨起隆,令其党李株等,纠约满州各官家奴,于元旦起事。经监生郎廷枢上书告变,圣祖(康熙)镇静如常时,密遣捕获株等二百余人诛之,伪言始息,起隆亦就获,处以极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7页)

对杨起隆起事另有一种记载,说此事乃吴应灼暗中组织,意在尽歼清廷执政各官,甚至包括康熙在内,以响应其父吴三桂。佚名《松下杂抄》卷上,录黄百家《逆耳草》云:

“应熊遣人密约:凡京师满洲、汉军之奴仆,佃户能杀其主者,即得其主人之妻妾家当;能暗杀多人者,以差受职。…约甲寅(康熙十三年)元旦庆贺时,各奴之在家者,于各家积柴草处放火,杀家人之不在册者,以分其家孥。其随之在朝者,见火起则骑各官之马,喊杀入朝。至期,凡腰裹红布者免难”。据此,则是吴应熊纠约满洲、汉军各奴仆,杀尽其主,定于康熙十三年元旦进攻皇宫。

27)《清史稿》卷6《圣祖本记》。

28)《康熙起居注》,第2459页。中华书局版。

29)《清圣祖实录》卷54,第17页。

30)同上。

31)如康熙十七年七、八月间的永兴攻防之战,吴三桂派胡国柱、马宝等大将率军十万围攻永兴,威胁江西,切断郴州、茶陵、清军后路,清军在永兴两次失利。永兴胜败关系湖南战局甚巨,而且将牵动江西。康熙“深为萦虑”。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遵谕绘制永兴城池及清军营垒与吴军盟踞形势图,“进呈御览”。康熙命议政王大臣详阅制图,提出作战方案。议政王大臣因奏:“省阅来图,永兴殊为困迫。宜再趣穆占、花善等各率兵星赴所指处所”。于是康熙命令花善等若更有延滞将从重治罪。(《清圣祖实录》卷76,第1415)于此可见康熙指挥军事的约略过程。

32)魏源:《圣武记>2《康熙勘定三藩记》

33)《清圣祖实录》卷99,第4页。

34)同上,卷99,第3页。

35)同上,卷99,第10页。又见《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792页。

36)《满清稗史·满清兴亡史》。

37)同(35)。

38)《清圣祖实录》卷99,第11页,又见《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792页。

康照一贯认为,吴三桂所以能够煽乱,是因自为已“德薄”,未能使百姓致于康阜的缘故。早在康照十八年正月,他在《收复岳州作》的诗中写道:“戎予凉德兹洪荒,遂使巨器乱天常。东南黎庶苦纷扰,几年戒马蹂疆场”。在此诗的诗序中则说得更明白:“三桂背恩倡乱,荼毒生灵,经年以来,歼者相望于道路,生者逃窜于四方,积康遍野,民不聊生,皆朕德之薄,不能抚绥之故也”。(《圣祖文集》1集,卷33,第1112)

39)同上,卷99,第11页。又见《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793页。

40)同上,卷99,第16页。

41)同上,卷99,第9页,又见《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792页。

42)《圣祖御制文1集》,卷144,《谕吏兵二部》云:“向来海寇窜踞台湾,出没岛屿,窥伺内地,扰害生民,虽屡经剿抚,余孽犹存,沿海烽烟时警。迩者滇黔底定,逆贼削平,惟海外一隅尚梗王化,爱以进剿方略,咨询廷议”。又见《清圣祖实录》卷119,9页。

43)同(42)。

44)《清史列传》卷9《施踉传》。

45)《施琅题为密陈征台战略师期并请专征事本》。见《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第24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6)江东旭:《台湾外纪》卷下。

47)《清圣祖实录》卷109,第26页。

48)同上。

49)《施琅题为飞报克取澎湖大捷事本》。《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第265273页。

50)《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0301034页。

51)《清圣祖实录》卷111,第11顶。

52)同上,卷115,第2页。

53)李光地:《榕村全书》,李光地年谱。

54)《施琅题为恭陈台湾弃留事本》。《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第311页。

55)《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666页。

56)《清圣祖实录》卷114,第5页。又见《康熙起居注>2册,第1127页。

57)同上,卷121,第11页。

(58)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

(59)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见《清代西人闻见录》第7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关于吉林船厂,明初已在此造船,使往奴儿干都司,后废。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尔吴代(沙尔虎达)造船于此,所以征阿罗斯(俄罗斯)也。”(杨宾:《柳边纪略》卷1)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驻乌喇。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至乌喇。据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当时这里的情形是:

“建木为城,倚江而居,所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名,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干户居此。修造战舰四十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又有江船数十,亦俱帆樯,日习水战,以备老羌(沙皇俄国)”。

(60)《清圣祖实录》卷112,第5页。

(61)同上,卷115,第2021页。

(62)同上,卷12116页。

(63)同上,卷221,第1516页。

(64)《康熙帝为使俄国速撒罗刹、停止滋扰察罕汗(沙皇)敕谕》(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七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此文书由六名俄俘从喀尔喀出境带回俄国。

65)《清圣祖实录》卷121,第10页。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