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宗谱网对《爱新觉罗宗谱》第一册甲一电子网络版校对工作历时十年,现已完成。兹将对本册的整理与校对情况综述如下。
修谱背景与出版概况
1935年,宗室熙洽向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上书请求续修家族宗谱。次年(1936年)8月,溥仪下旨批准,修谱费用主要从其“恩赐款”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此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瑄、金松乔、庆厚等人负责,关内京津地区的资料收集工作由载涛、载润负责。修谱工作汇总了1907年和1922年的玉牒以及各宗支的家谱,最终于1937年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并将玉牒正式更名为“爱新觉罗宗谱”。1988年学苑出版社影印出版38年版爱新觉罗宗谱,将原有8册分装28册,另索引2册、《星源集庆》1册。宗谱网本次校对即为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爱新觉罗宗谱》。《爱新觉罗宗谱》第一册甲一总计435页,宗谱记载从光绪皇帝载湉和承继子末代宣统皇帝溥仪开始,到康熙皇帝的七世孙载缙(过继子)为止。第一册甲一全书约有152,334字,共发现并纠正错误321处,处理生僻字20个,其中有16个生僻字在简历后面括号内标注了读音、汉语拼音和汉字。另有4个生僻字在《中华大字典》(第二版)里没有查询到,这4个生僻字里其中一个在百度中查询到,另外3个在百度文库里没有。
生僻字节选图一
生僻字节选图二
生僻字一览表
校勘原则与现行呈现
《爱新觉罗宗谱》具有极高的史料与学术价值。宗谱网在录入时,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原则,一律采用原谱文字。同时,为适应现代阅读习惯,网站在宗谱查询栏目中进行了两方面优化:
1. 原文添加了标点符号。
2. 年龄采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并沿用虚岁传统(即实际年龄加一岁)。
主要错误类型分析
本次校对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無嗣”记载遗漏:宗谱中早夭者比例较大,除过继外皆应注明“無嗣”。此类遗漏共86处,约占错误总数的26.8%。
2. 年龄记载错误:共计64处,约占19.9%。
3. 形近字讹误:原稿中常见“乙”与“己”、“戌”与“戍”等形近字混淆,例如“己巳”误作“乙巳”,“庚戌”误作“庚戍”等。
4. 年号错误:年号书写有误。例如423页的绵硕将“乾隆”误写成“道光”。
5. 人名错误:名字记载不准确。例如413页、414页的长子绵铸、次子绵禄中误将“长生”写成“长柱”。
6、文字遗漏:存在丢字、漏字、多字现象。例如45页的载涛长子-未有名(无嗣)里的“崇禮之女”写成了“崇禮之女生”,多了个“生”字。
7. 生僻字(字库里没有,电脑中无法显示)处理:《爱新觉罗宗谱》第一册甲一的生僻字全都出现在人名中,过去为避重名,取名常从《康熙字典》中选取生僻字。有些汉字今已不用,或被淘汰,或被替代,汉字字库也无收录,给今天的录入带来极大困难。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处理:
①用字母“X”代替,并在备注中说明文字结构。
电脑字库没有,用字母X显示的生僻字
②选用字形相似、字义合理的现代常用字代替,并在其后括号内标明原字结构。 此外,在网站人物简介页面的左上角人物图片区域,我们展示了人工书写的手写体,并为能查证到的生僻字标注了读音,以便读者辨认和理解。
查不到的生僻字图一
查不到的生僻字图二
查不到的生僻字图三
爱新觉罗宗谱网希望能得到热心读者的帮助,解决生僻字用字母“X”显示问题。
总结
《爱新觉罗宗谱》的修纂历程坎坷,从最初的满文音译无规范汉字,到民国时期的匆忙誊写,再到本次校对中发现的诸多讹误,无不表明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本次对第一册甲一的校勘,旨在尽可能还原家族宗谱历史的本貌,为清史、满学及家族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更为准确、可靠的基础文献。
百度查询到的生僻字
在校对整理《爱新觉罗宗谱》期间,承蒙宗亲以及清史爱好者的大力支持,热心读者帮助宗谱网挑错校对,宗谱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