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功德名录更多>

  • 董照(乌鲁木齐)捐修50.00元
  • 邵雷(黑龙江黑河市)捐修50.00元
  • 朱传峰(安徽马鞍山)捐修50.00元
  • 赵文睿(北京/闓字辈)捐修200.00元
  • 肇硕彦(毓字辈)捐修200.00元
  • 郑东(河南)捐修50.00元

联系我们

爱新觉罗宗谱网
手机:18540068988 13998815316
邮箱:haiqing9876@163.com

清旅游景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旅游景点

清西陵图片介绍
清西陵旅游景点文化介绍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



清西陵

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1961年,清西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清西陵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评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

建设沿革

修建盛期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为其子永琏端慧皇太子)选择陵地时曾选择此处,后来抛弃。

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帝登基后遵循其父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按照乾隆为他选好的陵址,于即位当年开始兴建,到嘉庆八年(1803年)完工。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陵妃园寝。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西陵守护大臣永鋆奏报嘉庆帝发现昌陵工程有工程质量问题,由于连月大雨,几处建筑出现渗漏,嘉庆帝立即派人查看,经过检查发现昌陵几乎所有建筑都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嘉庆帝紧接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修。

衰落时期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清宣宗道光帝修建了慕陵。慕陵是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选址时吸取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

咸丰帝本来在清西陵选择了金龙峪和龙泉峪两处宝地,但后来选择了东陵龙泉峪。慈禧太后为同治帝选陵是选择了清西陵的金龙峪和清东陵的双山峪,但后来慈禧太后破坏了乾隆帝立定的昭穆之制,将同治帝的陵地选在了清东陵的双山峪。

清崇陵于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1938年,崇陵地宫被盗。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西陵文物保管所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即尽最大努力保存文物的真实性)的原则,以确凿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未增加一座建筑,从主体建筑,大木结构、规制,甚至连门窗格扇等都保持原状,成为修缮、参观清代陵寝的样本。在对清西陵建筑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亦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15000余株古松柏林的完好保存又是清西陵环境风貌的真实写照。 清西陵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 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国四年(1915年)光绪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

地理环境

清西陵位于东经115°13’—115°25’,北纬39°20’—39°25’之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岗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为北易水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围群峦叠嶂,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枕永宁山,现抵易水河。

规模布局

建筑规模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陵区布局

清西陵陵区内各陵园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红门,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整个清西陵陵区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为中心,西面分布着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东面分布着清德宗崇陵、溥仪墓以及阿哥、公主园寝和永福寺等建筑。

主要陵区

清泰陵

建筑形制

清世宗泰陵,居于清西陵陵区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 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清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被视为清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泰东陵内安葬的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泰东陵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公里处的东正峪。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年)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

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清昌陵

建筑形制

清仁宗昌陵是嘉庆帝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别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嘉庆元年(1796年),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嘉庆八年(1803年)完工。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妃园寝。

昌陵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侧,于嘉庆八年(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与泰陵大同小异,规模并列。乾隆传位给嘉庆帝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昌西陵

昌西陵内安葬着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昌西陵建于1851年至咸丰二年(1853年)。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隆思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没有方城明楼,建筑规制虽简陋,却有其特殊之处: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御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毫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

清慕陵

建筑形制

清宣宗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成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帝不顾乾隆帝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近80亩。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东陵

慕东陵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位于慕陵东北方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最南端是神道旁两座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原来均无,后添建),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三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

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原为布瓦),布瓦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黄色)。门内燎炉两座,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原无),隆恩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但无栏板、铜鼎鹿鹤。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清崇陵

建筑形制

清崇陵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隆裕皇后

崇陵陵址名叫金龙峪。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把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思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溥仪墓

溥仪墓华龙皇家陵园。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在溥仪墓的两侧,一侧是谭玉龄,一侧是婉容

文物价值

艺术价值

清西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宫被盗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内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丝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铜梁铁柱等,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432座古建筑、数以千计的雕刻作品和彩绘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

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风俗价值

清西陵还是一个满族民俗文化的风情园。伴随着清西陵的营建,大批满族人迁移至此,从事祭祀和陵寝管理。历经近300年的历史变迁,几十座护陵营房如今已演变成了村落,但大部分仍保持着清代建筑格局,围墙、大门、衙署、庙宇、街道等原始风貌尚存。守陵人后裔依然延续着自己独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饮食、礼仪歌舞等极具风情的民俗文化。此外,保护区内的云蒙山、峨磨寺、永福寺还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历史价值

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 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纪园寝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绪皇帝和珍纪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皇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历史。而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博仪的寝宫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文物保护

损毁

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崇陵,瑾妃墓(盗墓贼误认为是珍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2003年9月,清西陵火焰牌楼上4个石雕蹲龙、1个石雕火焰宝珠被盗,但随后被警方追回。

2011年5月,清西陵泰陵大碑楼华表围栏“栏板望柱”被盗,但随后被警方追回。

维护

多年来,国家和省市文物、旅游部门及各界人士给予了我们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十二五”时期,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国家文物局把清西陵列入全国文物维修的样板基地,不仅使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更为清西陵保护区科学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国“十一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曾对清西陵泰陵西配殿,崇陵西配殿,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石构件以及泰陵五孔石拱桥等进行了保护维修,实施了泰陵石像生昌陵石像生等安防工程,完成了泰陵、昌陵内部分马槽沟清淤、泊岸石补配归安等工程。

2012年3月28日,清西陵保护维修工程全面启动。清西陵计划实施保护维修项目33项,先后投入资金6.9亿元人民币。其中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16项,安防、避雷、消防系统综合工程项目3项,基础工作项目6项,其他项目8项。截至2012年3月底,已完成泰东陵、慕东陵、泰妃园寝全面维修保护工程方案的上报和审批工作,国家文物局已批复项目维修保护资金6000万元,已到位资金20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