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功劳再大也难获皇帝授予四个荣誉

本文发布于:2025-01-09 05:09:51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撰稿:恒毅

       1867年,新疆发动阿古柏叛乱,此时,左宗棠不顾老迈,毅然上奏朝廷,表示愿意率兵收复新疆。就在临行之际,左宗棠却向慈禧太后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生平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进士,希望太后和皇上另觅贤能带兵出征,自己留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慈禧听到这个请求后,有些哭笑不得。莫不是左公老糊涂了,临行前还给我开个玩笑?绝对不是。

        

                                       左宗棠

       因为,在清朝考上举人,只算是有个做官的资格。但只有考上了进士,才算得上是天子门生,各类待遇比举人好的不是一点半点。这点就连在死后的谥号上,也只有考上进士入过翰林的,才配得起谥一个代表最高荣誉的“文”字。

       大军即将出征,岂可临阵易帅,慈禧太后一下就想明白了左宗棠的“小心思”,便发谕旨,赐左宗棠一个“同进士出身”,解开了他多年的心结。左宗棠接旨之后欣然上马,抬棺西征。

       这段小插曲更好地说出在清朝有四个极难获取的荣誉是功劳再大都无法获得的,这四个荣誉是众人竞相追逐的目标那么这四个荣誉具体是什么呢?

一、封“铁帽子王”

       在清朝296年的时光里,除皇帝外,地位最为尊崇、荣誉最为显赫,那铁帽子王必定处于前列。而所谓的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王爵,铁帽子王,享有比一般亲王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功勋的皇族宗室。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不仅可以享受世袭罔替,还可以享受享受太庙的特殊待遇。剩下的四位,则是清代中后期,因功勋卓著而被恩封的。

       通常情形下,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子以及皇孙们,倘若能取得些许成就,便能够获封亲王或者郡王的爵位,然而这两种王爵与“铁帽子王”是存在差异的。需明白,清朝所施行的爵位制度是极为严格的。通常情况下,一般的爵位传承到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时,便会面临降级的状况。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宗室人口不断增多,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才使得爵位继承者一代比一代地位降低。

       然而这十二位“铁帽子王”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他们所拥有的爵位坚如磐石,能够世袭罔替,不隔代降爵;俸禄丰厚,年俸禄达到一万银,一万斛禄米;赐予世袭王府,世袭罔替,也就是著名的铁帽子王家府。只要大清王朝存续,他们的爵位便会始终保持不变。

清朝的十二位铁帽子王:

爵位

始封祖

袭爵情况

备注

礼亲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

10世12王,2人夺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子

郑亲王

郑亲王济尔哈朗

10世17王,5人夺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

睿亲王

睿忠亲王多尔衮

8世13王,5人追封

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

豫亲王

豫通亲王多铎

9世13王,2人夺爵

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五子

肃亲王

肃武亲王豪格

9世10王

清太宗皇太极长子

庄亲王

承泽裕亲王硕塞

8世11王,2人夺爵

清太宗皇太极五子

克勤郡王

克勤郡王岳托

13世17王,3人夺爵

礼亲王代善长子

顺承郡王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10世15王,3人夺爵

礼亲王代善之孙

怡亲王

怡亲王胤祥

8世9王

清圣祖玄烨十三子

恭亲王

恭亲王奕䜣

3世2王

清宣宗旻宁六子

庆亲王

庆亲王奕劻

2世2王

清高宗弘历十七子永璘孙

醇亲王

醇亲王奕環

2世2王

清宣宗旻宁七子

二、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仅仅是对大臣生前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其品德以及道德层面的一种褒扬。那些得以进入太庙之人,无疑都是品德高洁、行事端正的以及他们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作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皇帝的认可与敬重,也赢得了后世之人无尽的敬仰令人艳羡的至高荣耀要获取这样的机会着实是极为艰难的。

       具体而言,当大臣离世之后,其牌位有资格被安放在皇家的太庙里,得以同清朝历代皇帝一同接受后人的祭祀。仅仅是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就足以让人觉得无比风光,着实令人心生羡慕。

       在清朝,除了铁帽子王能够享有这般殊荣,还有那些立下功勋的大臣们同样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待遇。清朝的皇帝对配享太庙的人是极为挑剔的。在清朝那些得以配享太庙的27位大臣里,几乎清一色都是满族人,唯有张廷玉是汉人,由此可见,张廷玉的功绩着实非凡,是突破了民族的界限。

配享太庙27位大臣

爱新觉罗·礼敦

       爱新觉罗·礼敦,别名巴图鲁,清朝宗室、努尔哈赤伯父。他是清景祖觉昌安长子。天命九年,迁葬于东京祖陵。崇德元年,创建太庙,皇太极追念礼敦创业之功,追封其为武功郡王配享太庙。顺治十一年,与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哈齐并列中殿东庑。乾隆十九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爱新觉罗·额尔衮

       额尔衮,生卒年不详,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清兴祖福满之孙,景祖觉昌安的次子,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二哥(太祖努尔哈赤二伯父),无子嗣。据此可知,他大约生于明嘉靖初年前后。他的事迹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道他在清朝建立后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被追封为慧哲郡王谥号为慧哲,配享太庙。此外,他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被入祀盛京贤王祠。

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爱新觉罗·雅尔哈齐(15651589)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第四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弟弟。他的生平事迹和生卒年月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也没有子嗣。他曾被葬于新宾永陵,后被迁葬于辽阳东京陵,但如今他的墓已经不存在了。

       在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朝政府追封他为多罗郡王谥号为通达。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他被配飨太庙,列东庑。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他被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皇帝下旨说:通达郡王系显祖之子,武功、慧哲、宣献三郡王(礼敦、额尔衮、斋堪)系景祖之子,当时虽身预配飨第,以宗支而论,已在觉罗之列。是以宗室王公表传内,未经立传,但思宗室传既限于支派,国史传又以属在宗潢,令此四王无所附丽,亦觉欠缺,不拘详略,各立一传以徵信焉。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1119日~1655611日)是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自小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因此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接替其兄阿敏为镶蓝旗主,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享年57岁,谥号为,配享太庙

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73日~16481011日)是满洲正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努尔哈赤元妃佟佳氏。他是世祖前三朝大臣、将领,清王朝开国功臣之一四大贝勒之首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封代善为和硕贝勒,参国、务国,人称为大贝勒,后升至四大贝勒之首,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努尔哈赤称汗后,再晋封代善为和硕大贝勒,成为后金政权的核心人物。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推举皇太极继登汗位。1629年,随皇太极兴兵伐明。1631年,晋封和硕礼亲王。顺治五年,抑郁而死,享年六十六岁。

       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朝廷为代善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特表代善功绩,追赐谥号为,复立碑表墓。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以太祖、太宗、世祖时戮力行间,栉风沐雨之亲藩,宜配飨,一起配享太庙

爱新觉罗·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日~16501231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多尔衮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六年至七年,在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

       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率领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灭亡明朝,推动清朝问鼎中原。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塞北狩猎时去世,享年39岁,顺治帝追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乾隆帝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爱新觉罗·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42日~1649429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爱新觉罗·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1609416日~1648412日)是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继妃乌喇纳喇氏(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满洲正蓝旗人。中国清代宗室、将领。

       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

       顺治五年(1648年)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谥号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爱新觉罗·岳讬

       爱新觉罗·岳讬(yoto,满语意为呆痴人”“傻公子1599226日~1639211日)是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朝第一代克勤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烈亲王代善之长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初二日生,母为嫡福晋李佳氏,达诸祜巴晏之女。

       崇德四年(1639年)正月初九日,在入塞侵明(戊寅之变)过程中因天花病死于济南。太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为克勤郡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地为岳讬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1116日~17306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字改回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博尔济吉特·策棱

       博尔济吉特·策棱(1672年~1750年),清代前期蒙古族重要将领。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嫡裔,蒙古喀尔喀部人,喀尔喀台吉。

       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终年78岁,谥号,入祀京师贤良祠。从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策棱一直驻防漠北,对北方边境的安宁,起着重要作用。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公元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的第二十六代孙,受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是满清统治集团最受信任的蒙古藩王,他曾数次挽救清廷于水火,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

       同治四年(1865年),在曹州高楼寨中伏被杀,时年五十五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配享太庙,绘其画像于紫光阁。与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地主阶级不同,僧格林沁作为晚清满蒙统治集团少有的最能打的将军,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被后世称为马背上的王爷、满清帝国最后的武士

爱新觉罗·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1833111日~18985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宗室,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咸丰年间,奕䜣任领班军机大臣,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事务,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治年间,奕䜣与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被授予议政王。光绪十年(1884年),因中法战争中主战失利被罢黜,一直闲居。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67岁。谥号后世称恭忠亲王

舒穆禄·扬古利

       舒穆禄·扬古利(15721637年),清朝开国元勋之一,世居珲春,隶满洲正黄旗,先后封一等总兵官、超品公世职,地位仅次于贝勒。

       崇德元年(1636年)跟从皇太极讨伐朝鲜王朝,次年一月因遭遇朝鲜伏兵伤重而死,皇太极亲临为之祭奠,赐御用冠服。回京之后命陪葬福陵,并追封为武勋王。顺治年间,清世祖顺治帝命将其配享太庙。康熙帝东巡盛京(今沈阳)祭祖,亲至扬古利墓前奠扫,并为他立碑。雍正九年(1731年),定世爵为一等英诚公

瓜尔佳·费英东

       费英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初开国名将,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的儿子,权臣鳌拜的伯父。

       费英东从小习武,骁勇而精于骑射,称为万人敌。随父率部归努尔哈赤,授一等大臣

       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费英东结束了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享年五十七岁。努尔哈赤大哭,亲自为他守灵。天聪六年,皇太极追谥费英东为直义累封一等信勇公,配享太庙

钮祜禄·额亦都

       钮祜禄·额亦都(1562年~1621年),世居长白山英锷峪(在今辽宁抚顺清原县),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他参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累迁左翼总兵官,册封一等公。

       在天命六年(1621年),额亦都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继位后,追谥他为弘毅,享配太庙。他与费英东两人位列清太祖努尔哈赤神位之左右,受到尊崇和礼遇。

钮祜禄·图尔格

       钮祜禄·图尔格(15941645年),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名臣、开国名将,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额亦都第八子。

       少从努尔哈赤征伐,授世职参将。皇太极即位,出佐镶白旗固山额真,成为八大臣之一。顺治帝即位后,进封三等公。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去世,谥号忠义,配享太庙

瓜尔佳·图赖

       瓜尔佳·图赖(1600年~1646年),清朝开国功臣。满洲瓜尔佳氏,世居苏完地方(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初隶满洲镶黄旗,后改为正黄旗。清初五大臣费英东第七子。

       顺治八年(1651),顺治帝亲政,念图赖旧功,命配享太庙谥昭勋立碑纪绩,辉塞复袭爵。雍正九年三月,定封一等雄勇公

马佳·图海

       图海(?~1682年),马佳氏,字麟洲,满洲正黄旗人,世居绥芬河,父穆哈达,中国清初将领。历任笔帖式加员外郎、国史院侍读、内秘书院学士、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

       第一任忠达公图海,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以军功超封三等公。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卒。谥文襄。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追封一等公。雍正二年(1724年),配享太庙。九年(1731年)三月,给号忠达

西林觉罗·鄂尔泰

       鄂尔泰1680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中国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大臣, 政治家。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成为后世赞叹敬佩的军机能臣

       雍正七年(1729年),张廷玉成为军机处的头一批大臣,成为真正的实权宰相。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谥号文和,命配享太庙

乌雅·兆惠

       乌雅·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清朝乾隆时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兆惠将军被誉为中国反疆独第一人。兆惠将军是平定新疆的功臣,是中国有史以来收复国土最多的一人,为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封为一等武毅谋勇公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病逝,享年五十六岁,乾隆帝亲自驾临他的丧礼,赠太保谥文襄配享太庙。兆惠将军的画像位列中南海紫光阁功臣第二位

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172238日~177092日),又名傅文忠,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外戚,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乾隆十四年(1749年)封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因征缅时受瘴疠而病逝,乾隆亲临府邸奠酒,御制诗悼之,谥号文忠,嘉许他为社稷臣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嘉庆元年(1796年),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乾隆帝将百名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傅恒荣居首位

章佳·阿桂

       阿桂(171797日~17971010日),又名阿文成,章佳氏,字广庭,号云岩,满洲正蓝旗(后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大学士阿克敦之子。

       嘉庆二年(1797年),阿桂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文成,并入祀贤良祠。道光三年(1823年),配飨太庙。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四次被绘像于紫光阁,两次列名第一。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被称赞为乾隆名臣之冠

富察·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72日),本名傅康安,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重臣、外戚。大学士傅恒第三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侄。后经乾隆帝赐字,与诸昆弟一并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

       乾隆六十年(1795年),镇压湘黔苗民起义,翌年封贝子,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福康安因积劳成疾在军营中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清代满族非宗室而得封王者,唯福康安一人。

钮祜禄·和琳

       和琳(1754年~1796年),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希斋,号华坪。大学士和珅之弟,清朝名将。乾隆时由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四川总督等职。骁勇善战,行事节俭,与军机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亦工书法,轻不与人,存世极罕。

       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病身亡,年仅42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准许后代世袭,忠壮,赐祭葬,命将其牌位放在太庙和贤良祠由国家按时祭祀,配享太庙。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倒台后,和琳的配享资格被剥夺。

三、受赐黄马褂

       清朝还有一项极为显赫的荣耀,那便是黄马褂。在那个时期,明黄色乃是皇帝和皇后所专有的颜色,一旦穿上这黄马褂,无异于披上了皇上赐予的信任与尊重,这是一种极为不凡的身份象征!

       实际上,关于黄马褂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职任黄马褂”,就是御前侍卫的工作着装。由于皇帝身着明黄色服饰,故而侍卫们自然也得身着黄色,如此方能显得气派不凡然而这黄马褂说到底是工作时的着装,只有在任职阶段才能够穿着,一旦工作结束就必须脱下来。

       另外一种是“行赏黄马褂”,那是皇帝特地赏赐给立下功劳之人的,能够穿着它到外面去炫耀一番,方可称得上是真正彰显尊贵的。

       其实,“行赏黄马褂”实则分为两种,其中“行围褂子”是专为八旗子弟所设的,相对而言颇为不错。只要在皇帝进行围猎之时表现出色,大体上便能获赐一件。只是这黄马褂并非用来直接穿着的,而是要放置在家中供奉起来,倒也颇具趣味。还有一种“武功褂子”是切实能够穿着外出的,这种“武功褂子”是专门赏赐给那些立下卓著战功的武将的。只是呢,在穿上之后可不能过于张扬,毕竟皇帝赐予的恩宠是有一定限度的,可别让人觉得你是在肆意挥霍这份恩赐啊!黄马褂并非是能够随意穿着的,其颜色是有着特定讲究的。它是由皇帝赏赐给臣子的,尤其是那些立下巨大功劳的臣子才有资格获得。一旦穿上它,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吸引众人的目光,着实是能够让家族增添光彩,面子十足!

       在清朝中前期,对于皇帝将黄马褂赏赐给何人,是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的,并非随便哪个人都能够获得。然而到了中后期,伴随着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皇帝为了取悦百姓,便开始大规模地发放黄马褂。如此这般,黄马褂所承载的荣耀以及其所处的地位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即便有所衰减,其声势依旧不凡。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黄马褂仍旧是极为难得的荣耀,能够有幸获得的人始终是少数。

四、得谥“文正”

       “铁帽子王”的称谓以及最终所享有的荣耀,这个荣誉只在皇室。在大臣中高的荣誉便是“文正”这一谥号。这个谥号历朝历代皇帝对已故大臣毕生勤勉奉献以及品德的至高肯定。

       虽然这个谥号是专门给予大臣的,并且是仅属于某一位大臣的身后荣耀,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但对清朝的一众大臣来说,但为了得到谥号仍旧争夺而费尽心思、竞相角逐。毕竟,这乃是文臣在清朝所能获取的至高荣誉,若置于先前的朝代,能够得到“文正”这一谥号,同样也是无比荣耀的事。

       在清朝,获“文正”谥号的大臣总计有八位,分别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以及孙家鼐。他们皆是文臣里的杰出之士,不仅政绩十分突出,个人品德亦极为高尚,深受皇帝的看重以及百姓的拥戴。

汤斌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他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最终官至工部尚书。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成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他去世后获得了“文正”的谥号。

刘统勋

       刘统勋是清朝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刘墉的父亲。他于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职务。刘统勋深得乾隆皇帝信赖,被称为“真宰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去世,乾隆亲临祭丧并赐谥号“文正”。

朱珪

       朱珪(1729年—1806年),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他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进士,历任按察使、礼部侍郎、两广总督等职务。嘉庆十一年(1806年),朱珪去世,终年77岁,谥号“文正”。

曹振镛

       曹振镛(1759年—1842年),字怿嘉,号俪笙、秀溪。他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务。曹振镛因平定喀什噶尔的功绩被晋封为太子太师,并赐画像入紫光阁,位列功臣之首。他去世后被追谥“文正”。

杜受田

       杜受田是咸丰皇帝的老师,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务。他在咸丰年间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贡献,去世后被追谥“文正”。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中兴名臣,历任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重要职务。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推动洋务运动等方面有着显著贡献,去世后被追谥“文正”。

李鸿藻

       李鸿藻是光绪年间的重臣,曾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务。他在晚清政治中有着重要影响,去世后被追谥“文正”。

孙家鼐

       孙家鼐是光绪年间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曾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务。他对晚清的教育和文化有着重要贡献,去世后被追谥“文正”。

       以晚清的名臣曾国藩为例,他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以稳固,这般功绩着实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因此,在上个世纪的视角来看,他无疑是晚清大臣里的一位杰出人物。

       当年,他是以进士的身份踏入仕途的。其自身文化素养极高,并且格外注重教育事业,积极兴办学校,着力培育各类人才,着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再者,他品德极为高尚,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为了对他的卓越贡献予以表彰,在他离世之后,同治皇帝还赐予了他“文正”这一谥号。

       大家可见要获得“文正”这一谥号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鉴于这个谥号当中包含“文”字,这意味着其文才必定极为出众,文才更是关键所在,而立功不过是一项基础条件罢了。因此,能够获得这个谥号的人,无疑是一位真正德才兼备的重要人物。

       因而那些得以获取这些荣誉的清朝大臣,着实堪称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呀!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5年1月9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